今年1月,北京市出臺《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建筑外墻、建筑屋面節能要求大幅提高,其中建筑門窗的整窗傳熱系數將從此前的1.8至2.4W/(㎡·K)提高至1.1W/(㎡·K)。
“雙碳”目標掀起的這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正在深刻影響著建筑門窗行業。瑞明門窗董事長董呈明說,別看系數只差了0.8左右,技術層面卻是“革命性進步”。雖然這個標準目前只是在北京施行,但一定是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或許會改變行業的游戲規則,對于瑞明這樣專注技術、專注產品的企業來講,將是巨大的機會。
董呈明說,創辦于2002年的瑞明門窗“運氣很好”,正趕上了中國房地產發展“最好的十年”,眼看著房價在幾年之間從每平米幾百塊錢漲至幾萬塊。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地產公司將目光聚焦在居住品質上,希望讓客戶感受更好,這間接帶動了門窗等產業鏈上下游行業的發展。
這也是瑞明發展的黃金十年。瑞明起步的時候,門窗行業幾乎沒有形成規模的品牌,手工作坊偏多,產品普遍低端,價格在每平米200至300塊錢。董呈明和幾個合伙人看準這其中的機會,選擇做品牌化的門窗產品。他們推出市面上首款高端復合型門窗,室內是木材、室外是鋁合金。鋁木復合窗不僅兼顧到隔音、室內美觀等需求,獨創的45°組角工藝打破市場常規的90°組角工藝,防止木材長時間端面外露形成的氧化和腐爛,增加門窗使用壽命。45°組角工藝獲得了發明專利和德國IFT專業實驗室認證。
這樣的產品定價自然比低端產品高出不少。正是得益于那期間房地產行業偏向品牌化、品質化的發展趨勢,瑞明高品質門窗得到一批客戶的認可。十年間,銷售額從最初的幾百萬漲到幾億規模。
但是坦白的講,董呈明對于地產行業的感情是復雜的。門窗行業與地產深度綁定,受益于此也受困于此,面對大型房企缺少發展自主權和話語權,發展模式并不健康,只能算是“半市場化”產物。特別是在2012年之后,地產行業出現變化,土地價格上升等政策因素導致行業利潤空間擠壓,很多房企為了追求規模和利潤便降低了建筑配套設施的品質,低價競標成為行業常態,東拼四湊的組裝產品充斥著市場。
這樣的逐利模式給瑞明這樣做品牌的企業帶來了困擾,但董呈明認為這其中最大的挑戰并不是調整商業策略,而是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始終堅持長期的理想和價值準則。
他不斷問自己:瑞明要成為什么樣的企業?瑞明門窗系統——它能給這個行業、這個社會帶來什么?
基于這樣的思考,瑞明在戰略層面做出了取舍,減少工程項目的投入,積極融入市場化浪潮,以技術創新帶動商業模式變革,以平臺思維共享產業發展未來。
五年前,瑞明開始布局家裝市場,這不是掙快錢的路,但董呈明認為更有意義,因為相較于大型工程項目,家裝市場是一個真正市場化的良性市場,沉下心來做產品、做服務、做口碑的品牌就有持久生長的機會。

在品牌定位方面,瑞明聚焦品類在柚木窗上面,以單品帶動其他產品的模式。柚木具有天然的穩定性,常被用作豪華游輪甲板和豪車的內飾面中,遇水不變形,時間越久越光亮,可以最大程度的適應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同時柚木還會發出芳香氣味,具有防蚊蟲和安神助眠的效果。
瑞明在東南亞建有專屬柚木林場,進一步降低成本,將價格控制在更多消費者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

董呈明更大的“野心”不止是做一家優秀的門窗制造企業,而是讓瑞明成為門窗企業轉型、提高技術服務的創新創業平臺,成為行業共享技術、產品和機遇的綜合服務平臺。這幾年,瑞明為中小門窗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支持,在這一過程中積累下豐富的系統服務經驗,更看到掣肘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諸多問題。對此,瑞明推出名為“構建系統”的創新商業模式,前端生產制造向工業4.0維度提升,后端安裝實現進戶快速拼接組裝,高效便捷、去中間化,以此改變傳統門窗行業生產和服務嚴重依賴人力的現狀。
董呈明說,建筑門窗是萬億規模的市場,未來一定會走出百億、千億級別的企業,希望瑞明是其中之一。
(免責聲明:文章及圖片來源于大國品牌養成記公眾號,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