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于網絡
一年之計在于春。
三月末的上海春和景明、百花爭艷,地板行業也格外繁忙。3月26日至28日,在黃浦江的兩岸,“中國國際地材展”與“中國建材展”遙相呼應。筆者作為地板行業從業者,以觀眾的身份親歷了這兩場每年一次的建材(地板)行業的盛會,提出幾點看法與反思,與大家分享,以下純屬個人觀點,不代表企業立場。
觀點一:產品創新乏力,日趨同質化
兩場展會,地板展區是參觀的重點。在觀展的過程中,少有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產品和品牌。地板作為工業產品,在中國經歷了近三十年的快速發展,品質和性能日益成熟,環保要求也日益嚴苛(2018年新國標甲醛釋放限量值為0.124mg/m3,限量標志為E1,取消了原來的E2級別),諸如消費者所關心的耐磨性、防潮性、環保性,基本上正規廠家的產品都能滿足,而且近些年“適配地暖”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強化地板的標配。
性能和品質成熟,對消費者而言是好事,正規渠道購買的產品可以放心使用。對于地板企業而言所面臨的挑戰是日趨同質化的產品,如何在產品設計和品牌營銷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是要思考的問題。
觀點二:會展營銷“各出奇招”
與產品創新乏善可陳所不同,參展商們在會展營銷方面則是花樣百出,以求“出奇制勝”。在展會上,個性化的展位設計、交換名片、發放印刷宣傳物是常規操作,模特站臺、關注贈品、美酒美食也不稀奇,海報噱頭、文案噱頭、產品噱頭比比皆是。
喧囂過后,靜心一想,真正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品牌和展位倒是不多。一線品牌有積淀,自帶流量和關注度,中小品牌各出奇招背后,是流量焦慮與營銷壓力。
但對于眾多中小品牌而言,不僅要吸引客戶駐足展位,更要將自身的產品力和營銷力傳播出去,自身優勢結合配套后續服務才是留住客戶的“法寶”。所以說,會展營銷各出奇招無可厚非,能不能留得住客戶才是檢驗實力的試金石。
觀點三:從業人員的專業度有提升空間
在展會參觀期間,發現近些年家居企業在品牌形象和營銷噱頭營造方面已經有長足進步,甚至可以說趨于成熟,但從業人員的專業度還有提升空間。
一方面,對于產品知識了解不夠透徹,就拿地板行業而言,懂強化地板不一定懂實木地板,對于產品的技術參數可能比較熟悉,但涉及到花色設計與風格搭配時就比較含糊。
另一方面,一些地板品牌照搬國外的設計風格與營銷工具,無論是品牌背書還是具體到單個產品場景圖,存在不符合中國國情的情況。一些銷售人員照本宣科,聽者云里霧里、無動于衷,還存在“概念林志玲,產品羅玉鳳”的情況,理念與實物差距太大。
新時代的消費者對我們家居行業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一點套路,多一點真誠,保持學習的熱情,提升自身的專業度。
觀點四:家居行業由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
全屋定制是目前家居行業的當下的風口與未來趨勢,其核心是將建材與裝修進行整合,從賣產品到賣設計、賣服務,而且是一站式的定制服務。家居行業,由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對于地板行業而言,“大者恒大”,頭部企業需要從行業品牌向消費者品牌轉型,中小企業需要重新詮釋品牌定位,制定針對性的品牌傳播策略和差異化的產品策略。
同時,為整裝品牌和房地產項目做配套服務也是中小地板企業的機遇。“價格戰”會淘汰產能落后的企業,“品牌戰”則會淘汰那些缺乏品牌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在當下,誰能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誰就能占得市場先機。
觀點五:比創新意識更稀缺的是創新能力
兩場展會逛下來,發現包括地板企業在內的眾多家居企業的品牌意識在逐漸增強,同時也試圖體現自身的創新意識。但是,比創新意識更稀缺的則是創新能力。前面談到產品同質化只是表現之一,更重要的本土化產品創新。
在地板行業,大企業可以通過市場整合進行渠道和品類的創新,這也符合行業成熟發展的趨勢,中小企業需要對產品進行精準的定位,在細分領域做到極致。“大而全”是一種發展之路,“小而美”也是一種活法,夾在中間的往往是定位不清、實力不夠的企業,這部分企業活的也最難受。
在中國建博會上,一家主攻藝術拼花地板的企業令我印象深刻,已經找到了藝術性與實用性的平衡,產品中融入了自然元素和藝術元素,其中還有一些本土裝飾藝術的元素,最難能可貴的是這個品牌所表現出的調性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暫且不論此類的產品的市場表現,此類具有創造性的設計對整個行業發展都有帶動作用。
結語
兩場展會看下來,最大的感觸是,在地板行業最有價值的依舊是創意和設計。地板是世界的地板,企業是中國的企業。我們期待地板中國地板行業擁有更多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
商業領域的競爭,從來都遵循叢林法則——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這自然界中,強者依靠嗅覺,弱者依賴聽覺,強者總能嗅到危機與機遇。地板行業,乃至整個家居行業正在洗牌,中小企業只有適時而動、順勢而為尚有一線生機。
回到開篇的那句話,一年之計在于春,而地板行業的中小企業要為寒冬做準備了。(*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